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觀選筆記:關於選舉我想說的其實是……


距離1124地方選舉,最後三個禮拜了。

有時會跟年輕朋友說,如果對政治有興趣,想要更瞭解政治,或者想要更了解一個地方,有個速成的辦法,那就是:去輔選吧!即便當志工也很好。畢竟,政治的總動員,除了戰爭,就是選舉了。

當你在第一線跟著跑,跟人接觸,你會漸漸理解在地的不同脈絡,進而累積出一些感覺,甚至訓練出一種直覺。這是最寶貴的默會致知;也是在媒體的再現中、網路的風向裡,難以學到的know-how

我參與選舉資歷尚淺,還在看,還在學。這次選舉,是進政治圈以來,距離選區戰場最遠的一次。因為如此,反而有一個局外的位置來觀察,當一名「入戲的觀眾」。

在政治生涯永遠位居核心的馬永成,在歷經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後說過:

選舉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人說在於它的勝負難料,我卻覺得其中各種力量的稍縱即逝最令人回味不已。

去年底這場三黨世紀大戰中,我有機會站在選舉風暴的核心,看到、觸摸到、感覺到各種政治力、經濟力、社會力從我身旁經過,這是我的幸運,也是一輩子難得的機緣。有些力量對阿扁的選情有幫助,我會使盡全力去捕捉這些力量,讓這些力量具體在選戰中發揮作用,對於學政治的我來說,沒有比掌握這些力量更好的教室。但大多數力量稍縱即逝,有些力量我捕捉不到、有些力量其實反而是反作用力,抵銷阿扁的選戰優勢、有些力量我只分到對手掠奪之後的剩餘、有些力量根本不是我的能力所及,最嚴重的是,有些力量我會很難判斷是否對阿扁的選情有利。(7)

我認識很多人都認為選舉很亢奮,像戒不掉的癮。我回想起當年每天深夜離開總部,騎車一個小時回到家,都還要放空冷卻很久,才能平靜入睡。選舉當然很亢奮。

可是,我更同意馬永成說的,選舉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各種力量的稍縱即逝。我認為,各種力量無時無刻的交互作用下,最後的靜止狀態,可以稱為均衡點(equilibrium,也就是最後的選舉結果。

每個幕僚都該在每次的選舉中,無論身處局內或局外,核心或邊陲,都去練習捕捉、理解、預測這個均衡點。

至於候選人,任務相當「單純」:求勝!選舉即戰爭,輸贏就是生死。


【引用資料】
馬永成,1995,〈推薦序:世紀大決戰〉。收錄於鄭聲、陳雪著,《陳水扁兵法:1994臺北市長勝選秘笈》。台北:月旦。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微軟、NASA都在學的故事思維》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應該是行銷人員為了增加銷售量而取的。相反的,英文書名(Whoever Tells the Best Story Wins: How to Use Your Own Sto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ower and Impact)就相當清楚地傳達這本書的重點:如何用你自己的故事來達成有衝擊力道的溝通

相較於其他強調故事的商管書籍,這本書的重點,在於「你自己的故事」(your own stories)。因此,在這本書的主體,也就是第二部分,便用六章的篇幅、將近一百頁,說明如何「尋找自己的專屬故事」。

「你自己的故事」,可以拆成兩個部分。第一,「你自己」。作者認為「故事不只是要有目的,還要有人性。事實上,你說的每個故事都是反映你的人格特質。即便是歷史上的逸聞,你選擇說的細節、你的姿態和語調也都能影響故事。」(頁39-40,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第二部分,「故事」。甚麼是「故事」?作者說,故事是「一種重新想像的體驗,加入細節和感受,讓聽眾好像親身經歷一樣」(頁31,粗體是作者的強調。而所謂的故事思維的關鍵,「首先要了解哪些故事能夠觸發自己的感情,接著找到同時能觸發他人感情的故事(頁23,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作者指出六種自己的專屬故事的模式:(1)關於「我是誰」的故事,也就是你憑甚麼來打動人;(2)「我為何在此」的故事,也就是告訴別人能得到甚麼;(3)寓意故事,也就是主張故事比責罵更有效果;(4)願景故事,也就是認為應該提出願景來實現目標;(5)實踐價值觀的故事;(6)「我理解你」的故事,強調故事可以提高對方的認可。

雖然有了這六種故事模式,但說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呢?作者提出了四個技巧,包括:(1)自豪的時刻;(2)搞砸的時刻;(3)良師益友;(4)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則時事。

所以,這本書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每一個故事模型,作者都用四種技巧,舉例說明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因此,讀者會在書的第二部分看到24則故事。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供其他技巧,加強說故事的能力。例如利用感官細節讓故事更逼真,又或者是故事若要簡潔,不妨問問自己,「我想傳達的核心資訊是甚麼?(頁199,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然而,我自己不大喜歡這本書,常常讀到滿頭問號。舉例來說,專屬自己的故事的六種類型,作者沒有說明,為什麼是這六種?理由是甚麼?(為什麼不是五種或七種?)

再者,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提到「溝通」(communicate),但問題是:跟「誰」溝通?換句話說,作者沒有說明這本書所提倡的六種「自己的故事」模型,要用在甚麼場合,是公開演說呢?還是商業提案?或者談判跟一般溝通也都可以?因為沒有說,自然也沒提到對聽眾的分析,也就是,這些故事到底可以說給「誰」聽?

缺乏分析性,起碼要有故事性吧?很可惜,這本書的章節安排與論述方式,也稱不上有故事性。若要說故事性,同類型的書籍中,不如去讀曾任索尼影業執行長的彼得.古柏(Peter Guber)的《會說才會贏》,看看古柏如何在親身的職業生涯一次次的提案中,反省出說故事的重要。

在這本收穫甚少的作品中,還是有喜歡的部分,而且恰好還是一則故事:

                最近一項針對經濟學家做的調查這樣問道:「一個經濟學家最應具備的技能是甚麼?」70%的人回答「精通數學」,只有2%的人回答「了解經濟運作的知識」。(笑聲)
                我的數學並不好,在最近參加的高中同學會上,數學老師德雷克塞爾先生還記得我的名字。
                他說:「就是你在我的微積分課程裡拿了40分吧?」
                我不情願地回答道:「是的」。
                很顯然,我的分數是他所有學生中最低的……有史以來最低的。所以他才會記得我。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堂數學課上問一個同學說:「嘿,彎曲的d(偏導數)和端正的d(全微分)之間有甚麼區別啊?」
                那人滿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同學,你麻煩大了」。
                我和同學間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趕上他們,就在我苦思應該怎麼辦時,突然想起父親跟我講的一個故事。他當時在上醫學院,導師並不看重他,顯然,他的天資也並不出眾。導師對父親說:「李維特,你在醫學研究方面並沒有甚麼天賦。你有兩條路可以走:你可選擇最熱門的領域進行研究,努力和人們一較高下,或者,你可以選擇一個無人涉足的領域,然後獨領風騷。」
                於是,我的父親選擇專修「腸道氣體」這門領域。實際上,他最終成了知名的「屁王」。我謹記他說的話,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蘋果橘子經濟學》之於傳統經濟學,就像是「腸道氣體」之於傳統醫學一樣。(頁182-183
        
這則故事來自於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經濟學家李維特(Steven Levitt)。這則故事提到的MIT往事,也在《蘋果橘子經濟學》出現過。但最精采的其實是後半段的「屁王」。李維特的這則故事,作者放在「感官細節讓故事更逼真」那一章。


【書籍資訊】
英文書名:Whoever Tells the Best Story Wins: How to Use Your Own Sto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ower and Impact
作者:Annette Simmons
譯者:尹曉紅
出版年:2017年(英文版2015年)
出版社:先覺出版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重返政治?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



選舉紛紛擾擾,真真假假。外界越亂,內裡要越定。能如何?那就讀書吧。

最近重讀《重返政治》。幾年前,正確地說,是還沒踏進政治界前讀過。原書是 1998 年出版,距今 20 年了。作者 ErhardEppler曾是德國社民黨(SPD)的政治人物,今年 92 歲了。我對作者、作者的政黨,都一無所悉;但對譯者孫善豪老師,倒是大學時曾選修過一門課,跟著讀了一些馬克思。孫老師不在了。



書還在。重返政治?這些年,我一直在政治裡。更正確地說,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只不過,我,或者說,我們,並不懂得政治。

摘兩段之前讀書時的折頁(俗稱的「狗耳朵」):

[談 Carl Schmitt
仍有一件事是依然真實的:如果誰因為主張些什麼、因為要實行些什麼,因而從政,那麼,他或她所開始的事業,就與任何別的事業大不相同。不能忍受重重敵意和惡意中傷的,就不適合政治。不能幾年活在謀殺威脅裡的,就不要擔任重要職位。誰要是對於當今流行的至少在政治上把一個人給殺死這樣的細膩手法,只是感到厭惡和不可期,那麼他就不要去遭受這些。而在政治裡,爬得愈高,空氣也愈稀薄。不能忍受這個的,也甭想往上爬。政治並不只是鬥爭。但它卻一直都也是鬥爭。(頁18,楷體為原書所加)

[談Karl Popper
政治其實是在對與錯(richtig und falsch)之間作決定。它每一天、在所有層面,都在做這件事。(頁28
政治事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有無數合法的觀點,必須在決定孰是孰非時被顧及、(而且主要是)被衡量和被評價。同時,真正的重點其實也只在於:在多得難以承受的不同方案(Varianten)中,怎麼樣選出錯誤最少的一個。(頁29

未踏進政治圈之前讀這兩段,不過是知性上的滿足;但在政治界內,就多了體會。就如同碩士論文的最後一段所引用的韋伯的話,也必須靠沉浸在政治裡,才能多感受一些讀書所不能感受的事,也才有機會擺脫「政治幼童」的狀態:

連古代的基督徒也很清楚,這個世界是魔神所統治的,知道捲入政治的人——就是取權力和武力為手段的人——和魔鬼的力量締結了協定,知道就這類人的行動而言,「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絕對不是實情;反之,情況往往正好相反。不瞭解這一點的人,在政治上實際是個幼童。(頁231

選舉只在乎輸贏。政治則如 Eppler 說的,「並不與所有別的事業同類,反而是──或至少同時也是──一件關乎生死的事」(頁17)。



引用資料:
Eppler, Erhard著、孫善豪譯,2000,《重返政治》。台北:聯經。
Weber, Max著、錢永祥編譯,1991,〈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頁169-239,收錄於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遠流。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Why Taiwan Matters?

任雪麗(Shelley Rigger)來訪。她跟老闆聊完之後,我拿出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請她簽名。

老闆趁機考我,有沒有讀過  Shelley其他的書?我便把那兩本英文書的書名與出版年份都說出來(寫論文時讀過,但沒做筆記,寫完就還給圖書館了)。Shelley 開心又意外的樣子。

這篇網誌,就用之前做的《台灣為什麼重要》的結論章筆記,當作紀念與回饋吧。台灣加油!



Rigger, Shelley著、姚睿譯,2013[2010],《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台北:貓頭鷹。

第九章 為什麼台灣對美國及世界如此重要?



                一、台灣做了甚麼?

l   經濟上,「提供跨國企業數以千計的代工產品、關鍵性物料及服務,一旦供應鏈中斷,全球經濟將會遭致巨大損失(294-5)

l   政治遊說上,台灣人積極爭取外國政府及人民支持,例如在美國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295)

二、台灣做為甚麼?

l   民主的標竿。如唐耐心(Nancy Tucker)所說:「美國肩負對台灣民主的責任,其中最明顯的原因,是台灣是在美國的鼓勵及催促下朝著民主前進(299)

l   美國的台灣政策體現了它的兩項承諾: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以及四、五○年間所協助建立的全球安全結構(300)……華府如果表現退卻,或是有意置這些美國曾經投入不少心力的盟邦及國際機構於不顧,別國會把這看成是一項訊息,代表他們未來無法倚賴上述機制確保安全(301)。」

l   楊甦棣:台灣的重要性在於能證明民主制度可行,能證明美式同盟值得信賴,「這個論述認為台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礦坑裡的金絲雀,用來對中國的崛起提出警告」。(302)

l   薛瑞福:「北京的野心不僅止於台灣。但現在卻是台灣問題在推動中國軍事現代化,所以台灣對我們非常重要。台灣是一面分光鏡,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並深刻觀察中國的發展」。(302)

l   卜睿哲:「台灣在我們友邦與其他國家眼中是美國信用的試金石。我們在(與北京)合縱連橫時乎樂了台灣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欠他們的。但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對於中國會成為怎樣的強權,也對於美國會怎麼扮演它在國際體系守護者的角色,台灣問題怎麼解決將是個重要考驗,或許還是最重要的(302-303)

l   唐耐心在2002年刊登於《華盛頓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的文章〈假使台灣選擇統一,美國應否介入?〉(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Care?)的結論是:「美國不行也不應阻撓兩岸都贊同的統一協定(304),該文結論寫道:「美國在兩岸友相當大的利益,刻意為台海問題找到解決方案並不會讓華府獲得戰略利益、贏得台灣人民或中國大陸民心」,而任雪麗認為唐耐心的分析仍具說服力。(304)

l   任雪麗:「台灣人重視自己的民主成就、個人自由,也熱愛他們的寶島故鄉,但大部分人都瞭解也承認自己的華人血統。我們可以想見兩岸在未來能共同協商出一種統一模式,既能保存台灣的政治體制,又能彰顯台灣在中國過去、現在及未來中的獨特地位。結構較為鬆散的邦聯制或許無法取悅中國的極統派或台灣的極獨派,但至少可以讓兩岸的溫和派都滿意。當前每一種建議都會引來猛烈批評,因此要深入探究解決方案的細節,現在恐怕還不是時候。保持兩岸和平互動,增進雙邊利益,建立兩岸互信,是短期內最合乎情理的目標」。(305)


註:標楷體文字為原文引用。最後的數字即頁碼。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運動是一種療癒



從六月起,管理飲食、重量訓練,至今三個多月了。一切的開始,是為了參加會議,人要衣裝,舊的西裝外套套不下,臨時去買,一個晚上跑了五間店,結果不是超出預算,要嘛就是太緊繃。

那個晚上,有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無法改變環境,就改變心境。無法改變衣服尺寸,就改變身體尺寸。

因此,開始了運動與管理飲食的生活。飲食上,利用網路上的計算機,求出自己一天可以吃多少熱量之後,利用 APP 記錄,盡量在不超標的範圍下,隨意吃(但晚餐會自己煮雞肉料理)。運動上,一個禮拜起碼重訓或跑步一次。

如此這般,兩個月,瘦了十公斤,從 102kg 到  92kg 。但最近一個月,沒用 APP 記錄飲食,但憑藉著前兩個月的飲食模式,加上運動,體重儘管沒有下探,至少還維持著。

前天跑步,昨晚重訓,今天渾身痠痛。(經驗上,做完重量30小時之後最痛,我還有得痛)

每次跑步跑得多一點,或是重量訓練導致肌肉痠痛,我都會想起村上春樹的小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一個段落:

五月過去,六月來了。但島本還是沒出現。我想她大概就此離去了。她寫道「以後可能暫時」不能來。那「可能」和「暫時」兩個曖昧字眼的曖昧性使我苦惱。她或許有一天還會再回來。不過我總不能呆呆坐在那邊,等候著「可能」和「暫時」。這樣的生活繼續下去,我一定會變得沒出息了。總之我讓自己集中精神於忙碌中。我比以前更頻繁地去游泳。每天早晨不休息地游接近兩千公尺。然後在樓上健身房練舉重。大約一星期左右下來肌肉都開始痛得受不了。在等紅燈時左腳開始抽筋,幾乎有好一會兒不能踩離合器。不過不久我的肌肉就把那樣的運動量當做理所當然的接收了。那樣繁重的工作使我沒有空閒多想,每天結實地運動身體,使我能夠得到日常水準的集中力。我避免發呆的度日子。無論做什麼時都努力集中精神去做。洗臉時認真的洗臉,聽音樂時認真的聽音樂。實際上時間不這樣做,我會活不下去。(頁170

我從來沒有運動量大到即便等紅綠燈,腳會抽筋的境界。就算大學時參加橄欖球校隊集訓的時候也沒有。第一次讀到這段十年來,時而自問:要操到甚麼程度,才會平時也能自然抽筋?

小說主角瘋狂運動,目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理。

而我呢?一開始運動是減重的輔助,後來則是看到肌肉的增長、身形的改善。但事實上,跑步的時候,我默數呼吸,專注每一步。重量訓練的時候,不帶手機,專心在重量帶給肌肉的折磨,組間休息也是數秒、調息。

外界越亂,心更要定。

訓練是非常單純的事情,有練進步,沒練退步。人生中這麼直來直往的事情很少了。要珍惜。
  

引用資料: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1993,《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台北:時報。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蔡英文總統引用雷根名言


總統過境美國,參訪洛杉磯的雷根圖書館的行程,臉書貼文引用了雷根總統的話:「任何事情都可以談判,除了兩件事,就是我們的自由和未來。」

總統府的文新聞稿,則是這樣寫的:

雷根總統曾說過一句值得我們省思的話,「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談的,除了我們的自由及未來,是不能被妥協的」。

President Tsai also noted that PresidentReagan once said something well worth reflecting on—"everything [was]negotiable except two things: our freedom and our future."


先釐清基本事實。

1.          出處對了、時間錯了
總統府發言人的臉書說:
這一段「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談的,除了我們的自由及未來,是不能被妥協的」是出自雷根總統1986年在冰島和戈巴契夫會面後,對美國人民所發表的演說稿。演說時間是1986103日,以下是雷根總統當初的原文:
Ronald Reagan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the Meetings With Soviet 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n Iceland
October 13, 1986
I went to Reykjavik determined that everything was negotiable except two things: our freedom and our future. “

但,這是不完全正確。錯的是演說時間,不是103日,是1013。因為雷克雅維克峰會召開的時間是1011-12日。

2.          引文不正確
雷根總統的原文並沒有出現總統府中文新聞稿上寫的「是不能被妥協」。因為加了引號,依規矩,必須貼著每個字,如果多了或少了某些字眼,就該把引號拿掉。

儘管有這些不夠正確之處,我還是很感謝總統提到了雷根的這句話。

感謝何來?恰好有機會為自己無知的冷戰史補補課。

好了,雷根總統說的這句話,是 1986 1013日雷根在白宮辦公室對國人的廣播。他跟國務卿舒茲剛結束兩天與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峰會返國。

這場峰會其中一個癥結點是:戈巴契夫表示,如果雷根不放棄星戰計畫(正式名稱是「戰略防衛倡議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簡稱SDI),蘇聯方面也不會削減核武。雙方沒有共識。

雷根在1983年的演說提及要發展星戰計畫。這是一套從外太空就能擊落蘇聯核子攻擊的反導彈飛彈系統,預算高達一兆美金。

雷根在峰會後的廣播說:我告訴戈巴契夫,我已經答應美國人民不會交易掉SDI,我沒有辦法告訴我的國人同胞說,政府不會保護他們免於遭受核子毀滅。

接著,雷根就說了蔡總統今天臉書引用的句子。

台海飛彈危機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培里(William Perry,任期19942月到19971月)在2015年出版的《核爆邊緣》,也提到了雷根與戈巴契夫在1986 1011-12日的雷克雅維克峰會,以及全球核武安全的近況:

在灰色的核子時代,雷克雅維克峰會的重要性非常大。……在雷克雅維克峰會上冒出激進的新思維,核武大國秉持廢除核子武力的精神開會!這不是這種開明思想首度出現。對於協議若是達成,是否能夠貫徹,的確也有許多合理的懷疑。但是雷克雅維克峰會可以當作是個指標,證明新思維的益處,以及它們在人類追求防止核武進一步運用、甚至要削除它們的努力所啟發的正面可能性。p.330-331

冷戰過去了,但核武威脅仍在。2006年,當年陪同雷根的國務卿舒茲,還促成了在史丹佛大學舉辦了雷克雅維克峰會二十周年研討會。

在近期(小布希第二任末期至歐巴馬時期),全球核武安全的狀況是:

總而言之,2007年至2010年是核子裁軍及熱切邁向無核武世界可以衡量的進展,非常活躍的一段時期。接下來的2011年至14年,卻是令人失望的時期,進展先遲緩下來,後來就停止了。可是更慘的是,這些令人失望的發展只是事件更加惡化的前奏:2014年俄羅斯揮軍進入烏克蘭。美國斥之為「難以相信的侵略行為」,組織起國際對俄羅斯制裁。制裁在經濟方面有效,政治上則毫無作用。俄羅斯又兼併克里米亞,並繼續支持烏克蘭東部的分離勢力。

因此之故,俄、美關係在2015年墜入冷戰最深刻時期以來的最低點。不但不能繼續過去二十年來的核子裁軍,還開始了新一輪的核武競賽。俄羅斯展開大規模興建核武的計畫。p.345-346

在培里的書中,我覺得對於雷克雅維克峰會最有趣的一段,是關於柴契爾夫人:

回到華府後,雷根和舒茲遭到猛烈抨擊,竟然會討論消滅核武。罵得最兇的是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她專程跑到華府來向舒茲興師問罪,然後比較維持外交風度,向雷根期期以為不可。p.331

我不知道為什麼柴契爾夫人要7pupu?求知的起點是無知。繼續補課。

參考資料:
Perry, William J.著、林添貴譯,2017[2015],《核爆邊緣:美國前國防部長培里的核戰危機之旅》(My Journey at the Nuclear Brink)。台北:遠見天下文化。

大器晚成的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李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改編自 班方登( Ben Fountain ) 的同名小說。李安據說大器晚成。李安 1954 年生,取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失業六年,直到 1991 年的「推手」、 1993 年的「囍宴」,才漸漸站穩腳步。那年李安 37 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