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重返政治?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



選舉紛紛擾擾,真真假假。外界越亂,內裡要越定。能如何?那就讀書吧。

最近重讀《重返政治》。幾年前,正確地說,是還沒踏進政治界前讀過。原書是 1998 年出版,距今 20 年了。作者 ErhardEppler曾是德國社民黨(SPD)的政治人物,今年 92 歲了。我對作者、作者的政黨,都一無所悉;但對譯者孫善豪老師,倒是大學時曾選修過一門課,跟著讀了一些馬克思。孫老師不在了。



書還在。重返政治?這些年,我一直在政治裡。更正確地說,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只不過,我,或者說,我們,並不懂得政治。

摘兩段之前讀書時的折頁(俗稱的「狗耳朵」):

[談 Carl Schmitt
仍有一件事是依然真實的:如果誰因為主張些什麼、因為要實行些什麼,因而從政,那麼,他或她所開始的事業,就與任何別的事業大不相同。不能忍受重重敵意和惡意中傷的,就不適合政治。不能幾年活在謀殺威脅裡的,就不要擔任重要職位。誰要是對於當今流行的至少在政治上把一個人給殺死這樣的細膩手法,只是感到厭惡和不可期,那麼他就不要去遭受這些。而在政治裡,爬得愈高,空氣也愈稀薄。不能忍受這個的,也甭想往上爬。政治並不只是鬥爭。但它卻一直都也是鬥爭。(頁18,楷體為原書所加)

[談Karl Popper
政治其實是在對與錯(richtig und falsch)之間作決定。它每一天、在所有層面,都在做這件事。(頁28
政治事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有無數合法的觀點,必須在決定孰是孰非時被顧及、(而且主要是)被衡量和被評價。同時,真正的重點其實也只在於:在多得難以承受的不同方案(Varianten)中,怎麼樣選出錯誤最少的一個。(頁29

未踏進政治圈之前讀這兩段,不過是知性上的滿足;但在政治界內,就多了體會。就如同碩士論文的最後一段所引用的韋伯的話,也必須靠沉浸在政治裡,才能多感受一些讀書所不能感受的事,也才有機會擺脫「政治幼童」的狀態:

連古代的基督徒也很清楚,這個世界是魔神所統治的,知道捲入政治的人——就是取權力和武力為手段的人——和魔鬼的力量締結了協定,知道就這類人的行動而言,「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絕對不是實情;反之,情況往往正好相反。不瞭解這一點的人,在政治上實際是個幼童。(頁231

選舉只在乎輸贏。政治則如 Eppler 說的,「並不與所有別的事業同類,反而是──或至少同時也是──一件關乎生死的事」(頁17)。



引用資料:
Eppler, Erhard著、孫善豪譯,2000,《重返政治》。台北:聯經。
Weber, Max著、錢永祥編譯,1991,〈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頁169-239,收錄於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遠流。

大器晚成的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李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改編自 班方登( Ben Fountain ) 的同名小說。李安據說大器晚成。李安 1954 年生,取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失業六年,直到 1991 年的「推手」、 1993 年的「囍宴」,才漸漸站穩腳步。那年李安 37 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