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代,台海發生兩次危機;兩次標的,都在金門。第一次是 1954 年九月。當時的背景是韓戰尾聲;蔣介石台灣的未來,繫於這場戰爭後的國際秩序。
韓戰來到 1953 年 7 月
27 日,停戰協定。停戰協定簽字前,蔣介石卻突襲東山島。這是因為「選在韓戰停火協議簽字前夕發動突襲行動,似有喚醒國際社會,表明台灣在亞洲冷戰場域中繼續保有重要戰略地位之用意。」(林孝庭,p.114)。
隔年九月,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為什麼打金門呢?林孝庭引用了張少書(Gordon Chang)與宋怡明(Michael Szonyi)的研究說:「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時機上是經過審慎挑選的;值此杜勒斯訪問馬尼拉之際,北京有意藉由砲擊金門,來嚇阻甫成立的東南亞公約組織不可將台灣納入其範圍之內。」林孝庭補充說,「不論北京的意圖如何,炮擊金門的行動,卻給了蔣介石一個充分的理由,來說服華府與台北簽訂協防條約,作為維護台海局勢、嚇阻中共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的重要措施」。(p. 130)
是的,第一次金門炮擊的結果是,1954 年 12 月
2 日由外交部長葉公超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於華府簽訂了《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
這個條約的意義,可能是美方「穩定台海局勢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由華府向全球公開做出協防台灣與澎湖的承諾;另一方面美方又刻意不對國民黨政府所控制的福建沿海島嶼做出明確聲明,藉以維持戰略模糊,試圖達到混淆北京的目的,讓毛澤東摸不清美國對於金門、馬祖等外島的真正態度與底線,從而避免採取軍事行動。」(林孝庭,p.110)
既然有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雖然條約本文涉及之範圍僅限於台灣與澎湖,但 1955 年 1 月美國國會通過、艾森豪總統簽署的〈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便授權總統「認為必要時,為了確保及防衛台灣及澎湖(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以抵抗武裝攻擊之特定目的,得使用美國武裝部隊。此項授權包括該地區內,友邦國家現正掌握之有關據點及領土(related positions and
territories of that area)之確保及防衛」。換言之,金門與馬祖也在美國防衛範圍之內了。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 1958 年 8 月,毛澤東還要炮擊金門?
不妨先看看宋怡明在《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的說法:
1958年,毛澤東發動不尋常的社會革命──大躍進。[……]柯慶生認為,毛澤東為了解決大躍進帶來的挑戰,「刻意挑起衝突並將整個社會軍事化」。這個論點認為,毛澤東砲擊金門的動機之一是為了創造對外的緊張與威脅,好激勵國內民眾投入大躍進。不管毛澤東砲擊金門的動機為何,很清楚地,他想利用砲擊來支持他的內政方針。(p.87-88)
換句話說,國內政治是目的,利用攻擊金門來製造國際緊張則是手段。
宋怡明引用的是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1996 年的《Useful
Adversaries》。書中,柯慶生說,1954-55 年毛澤東攻擊金門,學界共識是毛澤東要測試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程度;但1958 年的八二三,原因跟先前完全不同。
柯慶生主張:1958 年八月,毛澤東發動戰爭,是要挑起未達戰爭程度的國際緊張(stir up international
tensions short of war),並利用國際緊張,複製對日戰爭時,人民為國犧牲的精神,推動自給自足的工業發展與推動核武,也就是所謂的「大躍進」。(p.9)
柯慶生的論點,也就是大躍進需要進口物資,進口物資需要安全的海域,這一點,Bruce Elleman 提供了一個間接證據:
一九五八年初,中英之間在貿易量與貿易貨品種類兩方面都大幅的增加。此事促使美國駐台北大使館在一九五七年夏天提出警告,「中國共產黨是期望要把金門給中立化,以便在英國對這些貿易管制採取行動之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港口」。(Elleman, p.196)
另一方面,林孝庭則從國際脈絡說明八二三為何發生:「北京一來欲對抗美國有意採取兩個中國政策;二來為了轉移美、英等國準備在中東地區動武;三來為了反擊國民黨政府對東南沿海的敵後游擊活動,因此下令解放軍再次砲擊金門。」(p.140)
具體來說,在 1954 年攻擊金門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讓毛澤東不爽美方有意主張「兩個中國」。危機過後,中美大使會談上,中方不斷糾結台灣問題,美方於 1957 年底撤離談判代表。
時間來到 1958年。
二月,中國多次要求美國派大使級代表繼續談判,但美方未回應。三月,毛澤東批准彭德懷在七、八月份調空軍到福建,並在必要時炮擊金、馬。
到了七月中旬,伊拉克政變,黎巴嫩與約旦表態支持伊拉克革命,美軍進入黎巴嫩,中東危機驟起。毛澤東認為這是發動契機,要彭德懷盡快部署空軍海軍,趁美英處理中東問題,決定在月底炮擊金門,打擊蔣介石,牽制美國。
但是,七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卻致函彭德懷下令暫緩。
暫緩的原因與蘇聯有關。一週前,蘇聯駐華大使告訴毛澤東,蘇中可以搞聯合艦隊,並在南海弄個長波電台。結果毛澤東發飆:「一萬多公里長的海岸線都交給你們,我們只搞游擊隊」,大使尤金(Judin)立即回莫斯科報告此事。赫魯雪夫決定去北京一趟。換言之,下令暫緩攻打金門,是為了赫魯雪夫。毛澤東赫魯雪夫會談,赫魯雪夫說,這是誤會一場,沒有聯合艦隊的問題。雙方也約定永遠不會提這樣的問題。
赫魯雪夫中計了。赫魯雪夫是秘密出訪,自然也該秘密返國,但是毛澤東卻在機場搞了歡送儀式,還早已準備好公報內容,簽署中蘇聯合公報。這下子,美國知道毛赫有此一會。毛赫會中,毛澤東並無洩漏一字一句要攻打金門。赫魯雪夫走沒多久,八月廿一日,毛召集彭德懷等領導商議,決議炮擊金門。這天就在八二三。
先前赫魯雪夫訪中「被公開」,導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表示「我們有證據表明蘇聯沒有鼓勵中共挑起危機,但蘇聯顯然默許並支持了中共的砲擊行為」(沈志華,p.215)。毛澤東拉了蘇聯當墊背。
在美國方面,八月底,艾森豪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依戰事的階段,裁示「如果中共進攻台灣和澎湖列島,美國軍隊將適當擴大行動範圍,並由總統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沈志華,p.216)
戰事到了九月,九月十五日在華沙,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停戰不遠了。
以上是中國冷戰史專家沈志華閱讀中美蘇檔案後的「還原」。
當然,八二三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是多重的。首先、十月廿三日,《中美聯合公報》(俗稱《杜勒斯公報》)中,蔣介石被迫放棄武力反攻大陸。再者、中共與蘇聯關係上,沈志華認為,八二三炮戰是中蘇同盟日後走上分裂的關鍵。這兩點也影響了美蘇、中蘇、美中的關係,以及連帶的,中華民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位置與角色。
六十二年前的金門炮戰期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九月十三日,密電給英國首相麥克米蘭。這份最高機密的電報,杜勒斯說美國「如果看起來害怕,並在某種程度上『丟臉』了,此結果將會是相當深遠的,會一路從南越延伸到日本與南韓」。(Elleman, p.207-8)
今年八二三, 首次有AIT處長到金門參加追思。意義重大。至少,美國不會在台灣問題上丟臉。
【引用資料】
林孝庭,2015,《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 1949-1988》。台北:聯經。
沈志華主編,2018,《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Thomas J. Christensen [柯慶生],1996,《Useful Adversaries: Grand Strategy,
Domestic Mobilization, and Sino-American Conflict, 1947-1958》。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uce Elleman著、吳潤璿譯,2017 [2012],《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Michael Szonyi [宋怡明] 著,黃煜文、陳湘陽譯,2016[2008],《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約翰註】:原寫於今年八月廿四日,此為修訂版。我刪除一段評論馬英九前總統主辦的「國家不安全」研討會。該研討會只有名稱是正確的。不安全,是現狀描述。我想,還是單純回顧歷史就好。故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