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蔡英文總統在康乃爾大學讀碩士,此次出訪過境美國更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這兩所學校都是胡適之先生的母校。胡適 1910 年考取公費負笈康乃爾大學讀農業, 1915 年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追隨杜威讀哲學, 1917 年寫完博士論文,通過口考。但尚未取得博士學位。
胡適回國成為 1917 年新文化運動、 1919 年五四運動的健將要角。「暴得大名,謗亦隨之」,時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讀書的朱經農(1943 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政次)1919 年9 月7 日寫信給胡適:
今有一件無味的事體不得不告訴你。近來一班與足下素不相識的留美學生聽了一位與足下「昔為好友,今為讎仇」的先生的胡說,大有「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神氣,說「老胡冒充博士」,說「老胡口試沒有 pass」,「老胡這樣那樣」。我想「博士」不「博士」本沒有關係,只是「冒充」這兩字絕不能承受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種謠言甚為可惡……現在「口眾我寡」,辯不勝辯,只有請你把論文趕緊印出,謠言就沒有傳布的方法了。
隔年八月,朱經農又寫信給胡適:
你的博士論文應當設法刊布,此間對於這件事,鬧的謠言不少,我真聽厭了,請你早早刊布罷。
胡適直到 1922 年才出版博士論文。余英時認為這是因為胡適捲入文學革命、五四運動,1917 年回國後「最初四、五年中,他活動之多和工作量之大簡直到了不可想像的地步。……這一段時期內他心中不可能有印論文、拿學位證書的念頭。」(頁8)出版論文的契機是「哥倫比亞大學原有聘他在秋季前往任教一學年的計畫。他決定刊布論文顯然出於兩重考慮:一是作為中國哲學史教材之用,一是在哥大面繳一百本印成的論文以完成博士學位的最後要求」(頁318)。
胡適 1922 年 1 月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先秦名學史》(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寫的題記(“ A Note ”)說:「這部論古代中國邏輯方法發展的專著是我在 1915 年9 月到 1917 年 4 月旅居紐約市時期寫成的。它已被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接受,作為完成哲學博士學位的一部份要求。」著名哲學家羅素隔一年在雜誌《Nation》寫了篇書評,對胡適此書評價頗高。
不過,胡適改變計畫,辭謝哥大,論文未寄,因此 1922 年也就沒有拿到博士學位。事情要到 1926 年底再赴哥大講學之事底定,胡適在倫敦「發電給亞東,請他們寄《名學史》一百冊到杜威處」。 1927 年,胡適才拿到博士學位──從 1917 年回國後已整整十年,胡適才是真真正正的胡博士。當年哥倫比亞大學中日文系主任富路德(Luther Goodrich)教授說,胡適博士論文的事情,「別無他因,只是『論文緩繳』了」。
事情結束了嗎?不。儘管相關研究紛紛澄清,有關檔案也陸續公布,但仍有研究者持續在「不疑處有疑」,例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同時也是 12 冊《胡適文集》主編的歐陽哲生。他說:「現在哥大保留的檔案證明,胡適博士學位註冊的時間是 1927 年 3 月 21 日。……但申請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否要出版,且須交一百冊副本,這是否是哥大的一項成文定規,我以為仍是一件令人懷疑的事」。(頁62)
幸好胡適先生不選總統。
【引用資料】
余英時,201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台北:聯經。
歐陽哲生,2011,《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台北:秀威資訊。
註:原載於臉書,2019/7/19。
註:原載於臉書,2019/7/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