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政治人物的敵人

政治圈工作,資歷尚淺,看著官員上上下下、立委來來去去,人生百態,總不忘時時提醒自己:為什麼來政治圈?又為什麼還不走?最常汲取力量的來源,又或者說引領我的,始終是社會學大師韋伯在1918年冬季的經典演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Politik als Beruf; politics as a vocation)。

幾年前,有位政壇前輩請吃飯,飯桌上,突然問我有沒有讀過韋伯的〈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我說有。上菜前,前輩當場考試:政治人物必須具備哪三種條件?

「熱情、責任感、判斷力!」我不假思索。

前輩微笑點頭。「好!哪一種最重要?」前輩追問。

「依照順序,一定是熱情;韋伯一定有深思熟慮過……」。

前輩又笑了。「對對對,熱情最重要!沒有熱情,做不下去也做不久!」

當時,我最想回答的答案是,在實務上,最重要的條件,我認為是「判斷力」。但一想到前輩又會繼續追問為什麼,飯就涼了,就理所當然地回答「熱情」,好趕緊享用佳餚。(這或許是一種「判斷力」)

政治判斷,無論在理論上、概念上、實務上,都是一個大題目;著名的思想史家以薩柏林便寫過一篇論文,題目正是「政治判斷」。

然而,判斷力的養成與精進,並非一朝一夕,需要觀察、模仿、嘗試、修正。但有些提醒,卻是自己獨力立即可以完成,例如韋伯提到的政治人物的敵人:虛榮

韋伯說:
       
政治家必須時時刻刻克服自己身上一種全然平常、全然屬於人之常情的敵人:虛榮。虛榮心絕對是普遍的,但虛榮是一切切事的現身和一切距離(在此只對自己的距離)的死敵。

虛榮是隨處可見的一種性質,可能沒有人能全然避免掉。……在政治家的工作中,必須追求權力……不過,一旦政治家對權力的欲求不再「切事」,變成純粹個人自我陶醉的對象,而不再全然為了某項「踏實的理想」服務,他就冒瀆了他的職業的守護神。因為在政治的領域中,最嚴重的罪惡,歸根究底來說只有二:不切事沒有責任感(這兩者常常──但不是始終──是同一回事)。而虛榮──盡可能讓自己站在台前受人矚目的需要──在最強烈的時候,會引誘政治家犯下這兩項罪惡之一、甚至兩者皆犯

進政治圈之前讀這段話,沒特別的感覺,不切身;進政治圈之後,環顧四週的「大人物」,只能說,大師果然是大師,鞭辟入裡,偉哉斯言。

1990年代有線電視開放,政論節目興起,從以前的搶報紙版面,開始搶媒體曝光;五年來,臉書時代、鄉民社會,要拚粉絲數、按讚數、觸及率、分享數,還有──鄉民推爆了嗎?

虛榮是政治人物的死敵!韋伯的警語,儘管聽來冷冽,沒有一點溫度,卻是對當前政治環境還有期待的人,最溫暖而殘酷的提醒了。


參考資料:
韋伯(Max Weber)著、錢永祥編譯,1991,〈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收錄於《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頁169-239。台北:遠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大器晚成的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李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改編自 班方登( Ben Fountain ) 的同名小說。李安據說大器晚成。李安 1954 年生,取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失業六年,直到 1991 年的「推手」、 1993 年的「囍宴」,才漸漸站穩腳步。那年李安 37 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