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聽講記: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



冷和:前十九大、蔡英文總統上台一年來的兩岸關係狀態

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莫過於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在蔡英文總統去年上台之後,一年多來,用陸委會的報告內容來說:

中國大陸對臺政策一貫,將持續在國際及對臺採取限制性作為。後續中國大陸仍將堅持自去年 520 以來的對臺作為與立場,在國際間加大宣示其「一中原則」,加強管控臺海議題,避免成為「十九大」前干擾變數。(201747日陸委會赴立法院報告「川習會後兩岸關係之發展與因應對策」

而上段內容,也一字不差出現在陸委會51日赴立法院報告「建構臺美關係全新架構之目標、策略及期程」之中。簡言之,一年多來,兩岸關係處在「冷和」的狀態。

就陸委會的觀察,台海議題是十九大的變數。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一個關鍵點就在十九大。再過一個多月,中共即將召開十九大。未來兩岸關係如何演變?


後十九大:兩岸關係的走向──中國促統壓力遽增?

今天到場聆聽由長風基金會主辦的講座,邀請了兩位中國研究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研院院士吳玉山,並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主持,對談「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或許可以提供我們若干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線索。

1、兩岸關係的比重與脈絡

鄭永年與吳玉山同時指出一件事情:兩岸關係,對台灣而言幾乎是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然而對中國來說,則必須放在更大的脈絡與環境中考慮。鄭永年說,中國處理兩岸關係,不是孤立來處理,而是放在內部發展與國際發展的大環境下處理的。吳玉山則指出,兩岸過去三十年,台灣關心大陸政策較多、大陸關心台灣較少。

2、中國的戰略與習近平的未來作為

對於中國的大戰略,鄭永年提出一個架構,他稱之為「兩條腿、一個圈」。一條腿是針對大國的(如美國,但也是用俄羅斯、印度),稱為「新型態的大國關係」;另一條腿是針對開發中國家,稱之為「一帶一路」;一個圈,則是指周邊外交,核心是要解決周邊問題。鄭永年認為,兩岸關係必須放在這樣的架構下來理解。

鄭永年進一步指出,中國崛起,近年與周邊國家的糾紛越來越多,但是衡諸歷史,這是正常的現象。而東盟對中國崛起起初會有恐懼感,但這幾年也逐漸調適。至於中美關係,這是世界秩序的兩個柱子,在新型大國關係下,中國不斷避免落入「修昔底德斯的陷阱」,因此中美之間應該不會發生大衝突,兩者主要是補充的關係。

鄭永年提出大架構之後,吳玉山則直指習近平的未來作為,重點在於觀察他的權力是否鞏固。

以兩岸關係來說,中國對台的上限與底線,過去以來都很清楚,也沒有變過,上限是促統,底線是防獨;中國對台政策,往往在這兩極中遊走。但吳玉山問了一個問題:十九大之後習近平會不會不管台灣做甚麼,都要往統一方向走?有沒有這樣的條件?

吳玉山切入的角度是:領導人的權力集中程度。從江澤民、胡錦濤的經驗,權力集中,對兩岸關係比較穩定,因為黨內對手不會攻擊;若權力穩定,可以對台灣示惠,或台灣釋出善意,即便台灣不領情,也可以接受,至少不會受到內部挑戰。換言之,對內越弱,對外可以越強;對內越強,對外可以更有彈性。

習近平已算是核心,但胡錦濤不是;習近平思想要寫進黨章,戰區的改革,多個小組由習近平自己掌握,整肅政敵。這樣做,從過去的經驗,對內強,對台灣比較好。(類比是江澤民第一任期,權力不穩,因而引發台海飛彈危機,但到了1999年權力鞏固了,對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反應就比較低調)

但另一方面,中國大國崛起越來越明顯,加上美國選出川普,中國或許欲取而代之,所以民族主義很強。中國夢是伴隨強軍夢。況且中國利用剩餘資本外溢,用人民幣炸開他國大門。中國自尊、自信所以要處理台灣議題,則可能往武統發展。

除了上述兩種可能性外,吳玉山認為未來中國對台灣議題,還受制於三種條件:第一、所謂「貿易和平論」,因為中國跟各國的貿易太多經濟整合,所以武統風險太多。第二、一個圈圈兩條腿,如果中國動武,新型大國關係就走不下、一帶一路也走不下。第三、台灣內部因為選舉的動員,對中國而言是不穩定因素。

3、台灣議題擺上政治議程:統一時間表?

對於吳玉山的分析,鄭永年則認為,不一定權力鞏固對台灣會比較好,重點在怎麼鞏固權力,也有可能拿台灣議題來鞏固權力。未來包括建黨、建國「兩個百年」,國內壓力與全球環境,都促使習近平要往促統走。習近平提中國夢是認真的,統一是重要的,連國家統一都沒有,何來中國夢?

因此鄭永年認為,如果十九大習近平權力鞏固,有可能對台灣從防禦性轉為攻擊性。目前南海、印度關係都算處理了,接下來還要看朝鮮問題怎麼處理。未來估計會武力、和平會兩手並行,以武力而言,最近中國軍機繞行是有目標的,加上南海議題,會讓台灣逐漸成為「飛地」,而和平手段則是利用經濟貿易。

至於十九大會不會把台灣議題放上議程?鄭永年認為有機會,畢竟從馬習會的動作看來,習近平有這個打算,加上領導人往往強調自己的遺產(legacy

對此判斷,吳玉山或許也有同感,因此他說,習近平的任期,理論上到2022年,建國百年是2049年,如果習近平權力夠強,就可以看比較遠,對台灣比較和緩,因此應該要期待習近平可以當第三任。

鄭永年進而補充:中國有一種說法是,解決了台灣問題,就有第三任。就鄭永年的觀察是,這不完全是領導人的問題,也牽涉到國家意志的問題,六零後、七零後漸漸掌權,這群人民族主義很強,所以應該不會到2049年,應該會當成議程來做,不會拖。


台灣怎麼辦?

經由兩位國際級學者的分析,坐在台下的我,說真的,聽得很焦慮,畢竟我有可能活到2049年。台灣怎麼因應?對此,身為中國人的鄭永年說,台灣要繼續發展,否則人窮志短,唯有持續發展,才能有安全的可能。

生活在台灣的吳玉山表示,在策略上,借用國際關係理論,有三種取向:第一是現實主義,就是我們必須要有自保的力量;第二是自由主義,讓對岸沒有動手的理由;第三是建構主義,也就是深思台灣跟中國的兩岸關係究竟是甚麼關係。

吳玉山老師當然有其立場,他認為要多思考建構主義的取向;他的立場與我不同,不過沒有關係。我跟吳老師是有共識的,他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是生死存亡的事,但這個意識,過去幾十年,似乎不存在政府、媒體、國民腦袋中,包括政府學術預算的編派,也不特別鼓勵人才來研究中國。如果說台灣該怎麼辦,必須先要有生死存亡的意識。

這是這場對談,最令我認同、也最感動的部分了。


【KCChuang按】
長風基金會邀請鄭永年教授來台,總綱定為「習近平時代的中國」,總共講了兩場:一場在高雄,題目為「中國崛起的全球大戰略」;一場在台北,題目是「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兩場皆有錄影,若有興趣,請點下列網址收看。


這篇演講記錄,僅為第二場現場聆聽後的整理與感想。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政治人物的敵人

政治圈工作,資歷尚淺,看著官員上上下下、立委來來去去,人生百態,總不忘時時提醒自己:為什麼來政治圈?又為什麼還不走?最常汲取力量的來源,又或者說引領我的,始終是社會學大師韋伯在1918年冬季的經典演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Politik als Beruf; politics as a vocation)。

幾年前,有位政壇前輩請吃飯,飯桌上,突然問我有沒有讀過韋伯的〈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我說有。上菜前,前輩當場考試:政治人物必須具備哪三種條件?

「熱情、責任感、判斷力!」我不假思索。

前輩微笑點頭。「好!哪一種最重要?」前輩追問。

「依照順序,一定是熱情;韋伯一定有深思熟慮過……」。

前輩又笑了。「對對對,熱情最重要!沒有熱情,做不下去也做不久!」

當時,我最想回答的答案是,在實務上,最重要的條件,我認為是「判斷力」。但一想到前輩又會繼續追問為什麼,飯就涼了,就理所當然地回答「熱情」,好趕緊享用佳餚。(這或許是一種「判斷力」)

政治判斷,無論在理論上、概念上、實務上,都是一個大題目;著名的思想史家以薩柏林便寫過一篇論文,題目正是「政治判斷」。

然而,判斷力的養成與精進,並非一朝一夕,需要觀察、模仿、嘗試、修正。但有些提醒,卻是自己獨力立即可以完成,例如韋伯提到的政治人物的敵人:虛榮

韋伯說:
       
政治家必須時時刻刻克服自己身上一種全然平常、全然屬於人之常情的敵人:虛榮。虛榮心絕對是普遍的,但虛榮是一切切事的現身和一切距離(在此只對自己的距離)的死敵。

虛榮是隨處可見的一種性質,可能沒有人能全然避免掉。……在政治家的工作中,必須追求權力……不過,一旦政治家對權力的欲求不再「切事」,變成純粹個人自我陶醉的對象,而不再全然為了某項「踏實的理想」服務,他就冒瀆了他的職業的守護神。因為在政治的領域中,最嚴重的罪惡,歸根究底來說只有二:不切事沒有責任感(這兩者常常──但不是始終──是同一回事)。而虛榮──盡可能讓自己站在台前受人矚目的需要──在最強烈的時候,會引誘政治家犯下這兩項罪惡之一、甚至兩者皆犯

進政治圈之前讀這段話,沒特別的感覺,不切身;進政治圈之後,環顧四週的「大人物」,只能說,大師果然是大師,鞭辟入裡,偉哉斯言。

1990年代有線電視開放,政論節目興起,從以前的搶報紙版面,開始搶媒體曝光;五年來,臉書時代、鄉民社會,要拚粉絲數、按讚數、觸及率、分享數,還有──鄉民推爆了嗎?

虛榮是政治人物的死敵!韋伯的警語,儘管聽來冷冽,沒有一點溫度,卻是對當前政治環境還有期待的人,最溫暖而殘酷的提醒了。


參考資料:
韋伯(Max Weber)著、錢永祥編譯,1991,〈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收錄於《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頁169-239。台北:遠流。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國際關係學生必讀的十本書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國際關係教授 Stephen Walt2009年在《Foreign Policy》上開了書單:國際關係學生必讀的十本書


1、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1959)


→國際政治理論(結構現實主義)大師,但這本沒讀過,Waltz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79),也沒讀過。

2、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槍砲、病菌與鋼鐵》)
→讀過,忘了九成九。

3、 Thomas Schelling, Arms and Influence(1966)
→大師名著,沒讀過,只讀過前一本《Strategy of Conflict》若干篇章,很難,對我來說。

4、James Scott,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1998)
→耶魯大學政治系教授,著名區域專家(東南亞),著作包括1976年的《農民的道德經濟學》、1985年的《弱者的武器》)。大學讀過《農民的道德經濟學》,但全忘了。

5、 David Halberstam,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沒讀過。只知道主題是美國介入越戰的決策失誤。作者另著有《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6、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76)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2000-2001年美國政治學會會長,這本書是 Jervis 的第二本書,還沒讀,正準備念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70)

7、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01)(《大國政治的悲劇》)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攻勢現實主義、要跟台灣說掰掰的大師。

8、Ernest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1983)

→民族主義(建構論)經典之一,另一經典為 Benedict Anderson 的《想像的共同體》。兩書初版皆為 1983 年。

9、Henry A. Kissinger, White House Years & Years of Upheaval.

→鼎鼎大名的季辛吉。我高中時讀過《大外交》,現在讀《World Order》(2014)。但這本沒讀過。

10、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origins of our time
(1944)(《鉅變》)

→讀過三次,不喜歡,沒想到這本可以當國際政治來讀。

戰略研究的最低知識預備

2011年,中國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唐世平老師在他的博客介紹 Richard Ned Lebow 文章時提到:

【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讀過這兩本書的話(加上傑維斯的兩本書以及Schelling1960/1966的話),幾乎不可能成為所謂的戰略專家。因此,我建議那些致力於政策影響的學生讀讀我的課程《國際安全與戰略》中的許多讀物,特別是必讀和指定書目。否則,某可能禍國殃民呀!】

唐老師說的這幾個人的幾本書,分別是:

Richard Ned Lebow
1994, We All Lost the Cold War(with Janice Gross Stein)



唐世平老師的「國際安全與戰略」課程大綱(2013-2014)

大器晚成的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李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改編自 班方登( Ben Fountain ) 的同名小說。李安據說大器晚成。李安 1954 年生,取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失業六年,直到 1991 年的「推手」、 1993 年的「囍宴」,才漸漸站穩腳步。那年李安 37 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