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和:前十九大、蔡英文總統上台一年來的兩岸關係狀態
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莫過於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在蔡英文總統去年上台之後,一年多來,用陸委會的報告內容來說:
中國大陸對臺政策一貫,將持續在國際及對臺採取限制性作為。後續中國大陸仍將堅持自去年 520 以來的對臺作為與立場,在國際間加大宣示其「一中原則」,加強管控臺海議題,避免成為「十九大」前干擾變數。(2017年4月7日陸委會赴立法院報告「川習會後兩岸關係之發展與因應對策」)
就陸委會的觀察,台海議題是十九大的變數。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一個關鍵點就在十九大。再過一個多月,中共即將召開十九大。未來兩岸關係如何演變?
後十九大:兩岸關係的走向──中國促統壓力遽增?
今天到場聆聽由長風基金會主辦的講座,邀請了兩位中國研究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與中研院院士吳玉山,並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主持,對談「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或許可以提供我們若干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線索。
1、兩岸關係的比重與脈絡
鄭永年與吳玉山同時指出一件事情:兩岸關係,對台灣而言幾乎是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然而對中國來說,則必須放在更大的脈絡與環境中考慮。鄭永年說,中國處理兩岸關係,不是孤立來處理,而是放在內部發展與國際發展的大環境下處理的。吳玉山則指出,兩岸過去三十年,台灣關心大陸政策較多、大陸關心台灣較少。
2、中國的戰略與習近平的未來作為
對於中國的大戰略,鄭永年提出一個架構,他稱之為「兩條腿、一個圈」。一條腿是針對大國的(如美國,但也是用俄羅斯、印度),稱為「新型態的大國關係」;另一條腿是針對開發中國家,稱之為「一帶一路」;一個圈,則是指周邊外交,核心是要解決周邊問題。鄭永年認為,兩岸關係必須放在這樣的架構下來理解。
鄭永年進一步指出,中國崛起,近年與周邊國家的糾紛越來越多,但是衡諸歷史,這是正常的現象。而東盟對中國崛起起初會有恐懼感,但這幾年也逐漸調適。至於中美關係,這是世界秩序的兩個柱子,在新型大國關係下,中國不斷避免落入「修昔底德斯的陷阱」,因此中美之間應該不會發生大衝突,兩者主要是補充的關係。
鄭永年提出大架構之後,吳玉山則直指習近平的未來作為,重點在於觀察他的權力是否鞏固。
以兩岸關係來說,中國對台的上限與底線,過去以來都很清楚,也沒有變過,上限是促統,底線是防獨;中國對台政策,往往在這兩極中遊走。但吳玉山問了一個問題:十九大之後習近平會不會不管台灣做甚麼,都要往統一方向走?有沒有這樣的條件?
吳玉山切入的角度是:領導人的權力集中程度。從江澤民、胡錦濤的經驗,權力集中,對兩岸關係比較穩定,因為黨內對手不會攻擊;若權力穩定,可以對台灣示惠,或台灣釋出善意,即便台灣不領情,也可以接受,至少不會受到內部挑戰。換言之,對內越弱,對外可以越強;對內越強,對外可以更有彈性。
習近平已算是核心,但胡錦濤不是;習近平思想要寫進黨章,戰區的改革,多個小組由習近平自己掌握,整肅政敵。這樣做,從過去的經驗,對內強,對台灣比較好。(類比是江澤民第一任期,權力不穩,因而引發台海飛彈危機,但到了1999年權力鞏固了,對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反應就比較低調)
但另一方面,中國大國崛起越來越明顯,加上美國選出川普,中國或許欲取而代之,所以民族主義很強。中國夢是伴隨強軍夢。況且中國利用剩餘資本外溢,用人民幣炸開他國大門。中國自尊、自信所以要處理台灣議題,則可能往武統發展。
除了上述兩種可能性外,吳玉山認為未來中國對台灣議題,還受制於三種條件:第一、所謂「貿易和平論」,因為中國跟各國的貿易太多經濟整合,所以武統風險太多。第二、一個圈圈兩條腿,如果中國動武,新型大國關係就走不下、一帶一路也走不下。第三、台灣內部因為選舉的動員,對中國而言是不穩定因素。
3、台灣議題擺上政治議程:統一時間表?
對於吳玉山的分析,鄭永年則認為,不一定權力鞏固對台灣會比較好,重點在怎麼鞏固權力,也有可能拿台灣議題來鞏固權力。未來包括建黨、建國「兩個百年」,國內壓力與全球環境,都促使習近平要往促統走。習近平提中國夢是認真的,統一是重要的,連國家統一都沒有,何來中國夢?
因此鄭永年認為,如果十九大習近平權力鞏固,有可能對台灣從防禦性轉為攻擊性。目前南海、印度關係都算處理了,接下來還要看朝鮮問題怎麼處理。未來估計會武力、和平會兩手並行,以武力而言,最近中國軍機繞行是有目標的,加上南海議題,會讓台灣逐漸成為「飛地」,而和平手段則是利用經濟貿易。
至於十九大會不會把台灣議題放上議程?鄭永年認為有機會,畢竟從馬習會的動作看來,習近平有這個打算,加上領導人往往強調自己的遺產(legacy)。
對此判斷,吳玉山或許也有同感,因此他說,習近平的任期,理論上到2022年,建國百年是2049年,如果習近平權力夠強,就可以看比較遠,對台灣比較和緩,因此應該要期待習近平可以當第三任。
鄭永年進而補充:中國有一種說法是,解決了台灣問題,就有第三任。就鄭永年的觀察是,這不完全是領導人的問題,也牽涉到國家意志的問題,六零後、七零後漸漸掌權,這群人民族主義很強,所以應該不會到2049年,應該會當成議程來做,不會拖。
台灣怎麼辦?
經由兩位國際級學者的分析,坐在台下的我,說真的,聽得很焦慮,畢竟我有可能活到2049年。台灣怎麼因應?對此,身為中國人的鄭永年說,台灣要繼續發展,否則人窮志短,唯有持續發展,才能有安全的可能。
生活在台灣的吳玉山表示,在策略上,借用國際關係理論,有三種取向:第一是現實主義,就是我們必須要有自保的力量;第二是自由主義,讓對岸沒有動手的理由;第三是建構主義,也就是深思台灣跟中國的兩岸關係究竟是甚麼關係。
吳玉山老師當然有其立場,他認為要多思考建構主義的取向;他的立場與我不同,不過沒有關係。我跟吳老師是有共識的,他語重心長地說:兩岸關係是生死存亡的事,但這個意識,過去幾十年,似乎不存在政府、媒體、國民腦袋中,包括政府學術預算的編派,也不特別鼓勵人才來研究中國。如果說台灣該怎麼辦,必須先要有生死存亡的意識。
這是這場對談,最令我認同、也最感動的部分了。
【KCChuang按】
長風基金會邀請鄭永年教授來台,總綱定為「習近平時代的中國」,總共講了兩場:一場在高雄,題目為「中國崛起的全球大戰略」;一場在台北,題目是「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兩場皆有錄影,若有興趣,請點下列網址收看。
第一場:中國崛起的全球大戰略
第二場:習近平政經策略下的兩岸前景
這篇演講記錄,僅為第二場現場聆聽後的整理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