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微軟、NASA都在學的故事思維》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應該是行銷人員為了增加銷售量而取的。相反的,英文書名(Whoever Tells the Best Story Wins: How to Use Your Own Sto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ower and Impact)就相當清楚地傳達這本書的重點:如何用你自己的故事來達成有衝擊力道的溝通

相較於其他強調故事的商管書籍,這本書的重點,在於「你自己的故事」(your own stories)。因此,在這本書的主體,也就是第二部分,便用六章的篇幅、將近一百頁,說明如何「尋找自己的專屬故事」。

「你自己的故事」,可以拆成兩個部分。第一,「你自己」。作者認為「故事不只是要有目的,還要有人性。事實上,你說的每個故事都是反映你的人格特質。即便是歷史上的逸聞,你選擇說的細節、你的姿態和語調也都能影響故事。」(頁39-40,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第二部分,「故事」。甚麼是「故事」?作者說,故事是「一種重新想像的體驗,加入細節和感受,讓聽眾好像親身經歷一樣」(頁31,粗體是作者的強調。而所謂的故事思維的關鍵,「首先要了解哪些故事能夠觸發自己的感情,接著找到同時能觸發他人感情的故事(頁23,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作者指出六種自己的專屬故事的模式:(1)關於「我是誰」的故事,也就是你憑甚麼來打動人;(2)「我為何在此」的故事,也就是告訴別人能得到甚麼;(3)寓意故事,也就是主張故事比責罵更有效果;(4)願景故事,也就是認為應該提出願景來實現目標;(5)實踐價值觀的故事;(6)「我理解你」的故事,強調故事可以提高對方的認可。

雖然有了這六種故事模式,但說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呢?作者提出了四個技巧,包括:(1)自豪的時刻;(2)搞砸的時刻;(3)良師益友;(4)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則時事。

所以,這本書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每一個故事模型,作者都用四種技巧,舉例說明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因此,讀者會在書的第二部分看到24則故事。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供其他技巧,加強說故事的能力。例如利用感官細節讓故事更逼真,又或者是故事若要簡潔,不妨問問自己,「我想傳達的核心資訊是甚麼?(頁199,粗體是作者的強調

然而,我自己不大喜歡這本書,常常讀到滿頭問號。舉例來說,專屬自己的故事的六種類型,作者沒有說明,為什麼是這六種?理由是甚麼?(為什麼不是五種或七種?)

再者,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提到「溝通」(communicate),但問題是:跟「誰」溝通?換句話說,作者沒有說明這本書所提倡的六種「自己的故事」模型,要用在甚麼場合,是公開演說呢?還是商業提案?或者談判跟一般溝通也都可以?因為沒有說,自然也沒提到對聽眾的分析,也就是,這些故事到底可以說給「誰」聽?

缺乏分析性,起碼要有故事性吧?很可惜,這本書的章節安排與論述方式,也稱不上有故事性。若要說故事性,同類型的書籍中,不如去讀曾任索尼影業執行長的彼得.古柏(Peter Guber)的《會說才會贏》,看看古柏如何在親身的職業生涯一次次的提案中,反省出說故事的重要。

在這本收穫甚少的作品中,還是有喜歡的部分,而且恰好還是一則故事:

                最近一項針對經濟學家做的調查這樣問道:「一個經濟學家最應具備的技能是甚麼?」70%的人回答「精通數學」,只有2%的人回答「了解經濟運作的知識」。(笑聲)
                我的數學並不好,在最近參加的高中同學會上,數學老師德雷克塞爾先生還記得我的名字。
                他說:「就是你在我的微積分課程裡拿了40分吧?」
                我不情願地回答道:「是的」。
                很顯然,我的分數是他所有學生中最低的……有史以來最低的。所以他才會記得我。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堂數學課上問一個同學說:「嘿,彎曲的d(偏導數)和端正的d(全微分)之間有甚麼區別啊?」
                那人滿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同學,你麻煩大了」。
                我和同學間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趕上他們,就在我苦思應該怎麼辦時,突然想起父親跟我講的一個故事。他當時在上醫學院,導師並不看重他,顯然,他的天資也並不出眾。導師對父親說:「李維特,你在醫學研究方面並沒有甚麼天賦。你有兩條路可以走:你可選擇最熱門的領域進行研究,努力和人們一較高下,或者,你可以選擇一個無人涉足的領域,然後獨領風騷。」
                於是,我的父親選擇專修「腸道氣體」這門領域。實際上,他最終成了知名的「屁王」。我謹記他說的話,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蘋果橘子經濟學》之於傳統經濟學,就像是「腸道氣體」之於傳統醫學一樣。(頁182-183
        
這則故事來自於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經濟學家李維特(Steven Levitt)。這則故事提到的MIT往事,也在《蘋果橘子經濟學》出現過。但最精采的其實是後半段的「屁王」。李維特的這則故事,作者放在「感官細節讓故事更逼真」那一章。


【書籍資訊】
英文書名:Whoever Tells the Best Story Wins: How to Use Your Own Sto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ower and Impact
作者:Annette Simmons
譯者:尹曉紅
出版年:2017年(英文版2015年)
出版社:先覺出版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重返政治?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



選舉紛紛擾擾,真真假假。外界越亂,內裡要越定。能如何?那就讀書吧。

最近重讀《重返政治》。幾年前,正確地說,是還沒踏進政治界前讀過。原書是 1998 年出版,距今 20 年了。作者 ErhardEppler曾是德國社民黨(SPD)的政治人物,今年 92 歲了。我對作者、作者的政黨,都一無所悉;但對譯者孫善豪老師,倒是大學時曾選修過一門課,跟著讀了一些馬克思。孫老師不在了。



書還在。重返政治?這些年,我一直在政治裡。更正確地說,我們一直都在政治裡。只不過,我,或者說,我們,並不懂得政治。

摘兩段之前讀書時的折頁(俗稱的「狗耳朵」):

[談 Carl Schmitt
仍有一件事是依然真實的:如果誰因為主張些什麼、因為要實行些什麼,因而從政,那麼,他或她所開始的事業,就與任何別的事業大不相同。不能忍受重重敵意和惡意中傷的,就不適合政治。不能幾年活在謀殺威脅裡的,就不要擔任重要職位。誰要是對於當今流行的至少在政治上把一個人給殺死這樣的細膩手法,只是感到厭惡和不可期,那麼他就不要去遭受這些。而在政治裡,爬得愈高,空氣也愈稀薄。不能忍受這個的,也甭想往上爬。政治並不只是鬥爭。但它卻一直都也是鬥爭。(頁18,楷體為原書所加)

[談Karl Popper
政治其實是在對與錯(richtig und falsch)之間作決定。它每一天、在所有層面,都在做這件事。(頁28
政治事業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有無數合法的觀點,必須在決定孰是孰非時被顧及、(而且主要是)被衡量和被評價。同時,真正的重點其實也只在於:在多得難以承受的不同方案(Varianten)中,怎麼樣選出錯誤最少的一個。(頁29

未踏進政治圈之前讀這兩段,不過是知性上的滿足;但在政治界內,就多了體會。就如同碩士論文的最後一段所引用的韋伯的話,也必須靠沉浸在政治裡,才能多感受一些讀書所不能感受的事,也才有機會擺脫「政治幼童」的狀態:

連古代的基督徒也很清楚,這個世界是魔神所統治的,知道捲入政治的人——就是取權力和武力為手段的人——和魔鬼的力量締結了協定,知道就這類人的行動而言,「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絕對不是實情;反之,情況往往正好相反。不瞭解這一點的人,在政治上實際是個幼童。(頁231

選舉只在乎輸贏。政治則如 Eppler 說的,「並不與所有別的事業同類,反而是──或至少同時也是──一件關乎生死的事」(頁17)。



引用資料:
Eppler, Erhard著、孫善豪譯,2000,《重返政治》。台北:聯經。
Weber, Max著、錢永祥編譯,1991,〈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頁169-239,收錄於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遠流。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Why Taiwan Matters?

任雪麗(Shelley Rigger)來訪。她跟老闆聊完之後,我拿出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請她簽名。

老闆趁機考我,有沒有讀過  Shelley其他的書?我便把那兩本英文書的書名與出版年份都說出來(寫論文時讀過,但沒做筆記,寫完就還給圖書館了)。Shelley 開心又意外的樣子。

這篇網誌,就用之前做的《台灣為什麼重要》的結論章筆記,當作紀念與回饋吧。台灣加油!



Rigger, Shelley著、姚睿譯,2013[2010],《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Why Taiwan Matters: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台北:貓頭鷹。

第九章 為什麼台灣對美國及世界如此重要?



                一、台灣做了甚麼?

l   經濟上,「提供跨國企業數以千計的代工產品、關鍵性物料及服務,一旦供應鏈中斷,全球經濟將會遭致巨大損失(294-5)

l   政治遊說上,台灣人積極爭取外國政府及人民支持,例如在美國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295)

二、台灣做為甚麼?

l   民主的標竿。如唐耐心(Nancy Tucker)所說:「美國肩負對台灣民主的責任,其中最明顯的原因,是台灣是在美國的鼓勵及催促下朝著民主前進(299)

l   美國的台灣政策體現了它的兩項承諾: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以及四、五○年間所協助建立的全球安全結構(300)……華府如果表現退卻,或是有意置這些美國曾經投入不少心力的盟邦及國際機構於不顧,別國會把這看成是一項訊息,代表他們未來無法倚賴上述機制確保安全(301)。」

l   楊甦棣:台灣的重要性在於能證明民主制度可行,能證明美式同盟值得信賴,「這個論述認為台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礦坑裡的金絲雀,用來對中國的崛起提出警告」。(302)

l   薛瑞福:「北京的野心不僅止於台灣。但現在卻是台灣問題在推動中國軍事現代化,所以台灣對我們非常重要。台灣是一面分光鏡,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並深刻觀察中國的發展」。(302)

l   卜睿哲:「台灣在我們友邦與其他國家眼中是美國信用的試金石。我們在(與北京)合縱連橫時乎樂了台灣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欠他們的。但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對於中國會成為怎樣的強權,也對於美國會怎麼扮演它在國際體系守護者的角色,台灣問題怎麼解決將是個重要考驗,或許還是最重要的(302-303)

l   唐耐心在2002年刊登於《華盛頓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的文章〈假使台灣選擇統一,美國應否介入?〉(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Care?)的結論是:「美國不行也不應阻撓兩岸都贊同的統一協定(304),該文結論寫道:「美國在兩岸友相當大的利益,刻意為台海問題找到解決方案並不會讓華府獲得戰略利益、贏得台灣人民或中國大陸民心」,而任雪麗認為唐耐心的分析仍具說服力。(304)

l   任雪麗:「台灣人重視自己的民主成就、個人自由,也熱愛他們的寶島故鄉,但大部分人都瞭解也承認自己的華人血統。我們可以想見兩岸在未來能共同協商出一種統一模式,既能保存台灣的政治體制,又能彰顯台灣在中國過去、現在及未來中的獨特地位。結構較為鬆散的邦聯制或許無法取悅中國的極統派或台灣的極獨派,但至少可以讓兩岸的溫和派都滿意。當前每一種建議都會引來猛烈批評,因此要深入探究解決方案的細節,現在恐怕還不是時候。保持兩岸和平互動,增進雙邊利益,建立兩岸互信,是短期內最合乎情理的目標」。(305)


註:標楷體文字為原文引用。最後的數字即頁碼。

大器晚成的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李安的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改編自 班方登( Ben Fountain ) 的同名小說。李安據說大器晚成。李安 1954 年生,取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後失業六年,直到 1991 年的「推手」、 1993 年的「囍宴」,才漸漸站穩腳步。那年李安 37 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