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選出了新一批政治局常委,按順序是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政治是「人」的問題,因此誰「入常」誰「失常」,媒體輿論自然熱議。但政治也是思想與理論的問題,特別在此次「習思想」入黨章,因此誰是「思想導師」倒成為另一個焦點。
此人就是所謂「三朝帝師」的王滬寧。讀到端傳媒一篇名為〈從明星學者到三朝帝師,晉級中共權力巔峰的王滬寧是誰?〉讀著讀著,讓我感興趣的已經不是王滬寧的思想及養成;我最感興趣的是王滬寧在「進京」之前,1995年1月出版的日記書《政治的人生》。
那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的「名人日記」系列中的一冊。照端傳媒的報導內文,除了王滬寧,我還查了一下其他「名人」,孤陋寡聞,皆是初聞其名:劇作家沙葉新、小說家兼「紅學」家劉心武、演員潘虹、作家趙麗宏、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劉吉。
稍微瀏覽過《政治的人生》,幾乎是讀書電影教學研究的筆記。平平淡淡。若回到1995年,讀到這本書,能夠探知王滬寧未來的仕途嗎?還是會認為,這不過就是一位教授的一年日記?
然而坦白說,《政治的人生》我最感興趣的,反而是書的形式,以及出版的企劃構想。
台灣有沒有出版過「名人日記系列」呢?就我所知,有的。爾雅出版社從2002年開始到2010年,總共出版了九本日記書。
2002年爾雅的創辦人兼發行人隱地以身作則,2003年郭強生(作家、學者)、2004年亮軒(散文家)、2005年劉森堯(文學批評學者)、2006年席慕蓉(詩人)、2007年陳芳明(台灣文學研究者兼散文家)、2008年凌性傑(高中國文教師)、2009年柯慶明(台大中文系教授)、2010年陳育虹(詩人)。若再加上早年的王鼎鈞,則成了「日記十家」。
這一系列我讀過郭強生、劉森堯、陳芳明。那幾年台灣政治社會瀰漫不安、動盪,因而閱讀一個讀書人怎麼過那一年,怎麼記錄那一年,不只是另類的社會觀察,更是透過作者之眼之心之筆,回想自己的那一年那一天,別有一番趣味。
不過,相較於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名人系列,有作家、演員、政治學者等,爾雅的日記書系列,人選的職業則較為單一──皆為「文人」。無批評之意。事實上,隱地的構思與實踐,我至今仍是欽佩。
透過跟上海人民出版社名家系列對照,衷心希望台灣還有出版社願意「犯傻」,找三、五位不同領域的「咖」,各自寫一年的日記,讓讀者可以從三、五雙眼睛與三、五顆心靈,藉由文字甚至照片,去感受、回想曾經經過的那一年。
人在時間之流的痕跡,稱為歷史;一個人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一篇,是為日記。日記當然可以如帳本,有公有私;讀者如我,在意的倒也不是作者的私,也不是作者素顏的,或者妝點過的日常生活。讀者也永遠無法得知作者的意圖,遑論其人生的前程。
窺探永遠徒勞。